【微信公众号文章】马万经:非常规交叉口优化设计与控制|打破常规
梁康之:FHWA有个专辑,讨论特殊的交叉口。也有实际应用。但很少,只是很特别的地点和车流情况下,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徐耀賜:AIIR FHWA, 2006~2009.
梁康之:大环岛的控制,华盛顿特区有几个事例,效果不错。袁博有发言权|@袁博-华盛顿交通设计。左转二次方式,有应用,但不受欢迎。(https://www.fhwa.dot.gov/publications/research/safety/09060/)
官阳:马老师图里那个大环岛,主要是接入错误问题,全靠信号有些离谱,而且失去流量特征单纯谈交叉组织方式,没基础的。
梁康之:是的,结合具体道路和车流量,作具体分析,解决问题,前后比较为好。FHWA大多是在具体的交叉口作具体分析。
马万经:设计和控制方案当然要依据流量,这里只说思路,没针对具体交叉口给具体方案,报告没那么多时间。
官阳:思路也应该建立在流量特征的基础上。
刘拥辉:我想这个研究应该有依托工程或者具体案例背景吧。
马万经:这是我们当年根据天目路环岛流量设计的方案,据说现在还在用。思路具有普遍性,针对一类问题;方案是具体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官阳
梁康之:说一点儿反对的话。中国的大多数交叉口不合理,是因为规划和设计的缺陷造成的。过早或过多地研究特殊交叉口会导致规划和设计的继续不合理。我现在应该纠正的是规划的不合理和鼓励专业的设计。在美国,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也是尽量避免使用特殊交叉口的设计。
官阳:@马万经-同济|这话题就要分两层了,一层是思路普遍性也要建立在流量特征基础上的,不同类型的流量特征决定了不同的思路,这是一层。还有一层,就是交叉口控制评估的普适思路。在马老师的发言里,没看到那些普适思路,比如改善视距,减少冲突点,简化冲突区域,减少冲突频率等等ICE的基本普适思路,而是具体方法,是针对错误环岛设计的将错就错的抗击,浪费巨大,效果欠佳,属于面多了和水,水多了和面,环岛做成多车道接入,一般都是整个交通走廊的灾难。
马万经:这不是反对的话,我也没呼吁都用这类设计,只是陈述一类方法。但这种方法,为提升设施利用率提供了一类思路,虽然其适应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目前结果已经表明,至少在一些特定场景和情况下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也希望在交通设计控制等领域,不断有新的成果涌现出来,为对策交通问题提供更好的方案。
王园园:天目路、五角场两个环岛有一个特殊性:没有行人和非机动车。还有半径够大,才可以用信号避免过多交织。
官阳:LOS多少?
马万经:我可不敢提普适思路,做研究得谨慎。|@官阳
官阳:@马万经-同济|普适思路有教材的,不用你提。
徐耀賜:Alternative Intersection 都有嚴苛之適用條件,CFI在美國有5個州用过,几乎都在Rural 或Suburban Area。有試辦之味道,直至目前為止,並未獲得普遍認同,即毁譽参半。
马万经:任何一种方法都有实用范围和条件。
徐耀賜:yes, it is true。
马万经:还有很多可能的安全或行为问题,都需要深入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可能也没有什么普适思路或灵丹妙药。这个报告也只是介绍有这么一些已经有的工作。具体能否用,能否解决问题,那得看具体情况。
梁康之:在中国大多数人还是很相信你们大学教授,所以你们说的话有引领作用。说错了,也有误导作用。
马万经:若这里解释或阐述有错,那必须改正。但若根据自己理解引申出去,那我就没法负责咯。
王园园:讲座是的环岛半径很大,车道很多,本质上已经有点超出环岛形式了。
马万经:有一种说法,加了信号的环岛已经不是环形交叉口了。
袁博:同意梁老师和官总的说法。有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意思。
王园园:特殊形式的交叉口形成有原因,解决问题的思路具有特殊性。我觉的需要把特殊性说明说清比较好,否则会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郭敏:环岛干嘛用的,如果可以信号灯,为什么还要做个环岛?
马万经:你看看,不在一个频道上了吧。环岛那么多车道,那么多车,不是这个方法解决的。
郭敏:环岛+信号灯,是交通控制失灵了,才加信号灯的?那不做环岛能解决吗?
马万经:不是环岛能解决得问题。我们探讨的是,这个问题已经出来了,我们怎么办?不是说要不要修环岛的问题。
官阳:环岛加信号灯不奇怪的,我没开电脑,等开了上图;其二,三车道以上环岛,普遍需要access control,上信号是教科书内容了;这就是为啥我说大周末的聊这话题有些大。
郭敏:什么问题出来了?难道道路斜交厉害,还不能先纠正,非得在斜交情况下去做。有了环岛,就不能改十字交叉口?逻辑比较奇怪了。
马万经:可以去纠正啊,也可以有十字交叉口啊,都没有问题啊。这个说法没有说不能不去矫正,不去做十字交叉口啊。
郭敏:纠正什么呢,装作有个环岛,结果是四个T形信号灯路口吗?
马万经:这没有冲突啊。我也觉得逻辑奇怪了。
郭敏:环岛不能动吗?
官阳:环岛较好用的是单车道,日流量10000以下,双车道的,有些需要access control了。
陈倬:环岛加信号灯二次排队通过是杨晓光老师的创新吧?|@马万经-同济
马万经:@官阳|对的,很多环岛其实没有这么多车道和车的。
@猫猫(陈倬)北京交通~中交赛康|应该至少是比较早的之一吧。我们这里升级了一下,把环道车道功能划分和信号放在一起优化了。把环道车道功能划分和信号放在一起优化 这个方法是我们先研究的。
郭敏:环岛加信号灯,不是把一个十字路口拆成4个T型灯控路口,效率会高吗?为什么不做成一个十字路口呢?马老师。|@马万经-同济
马万经:当时在厦门做过。1、我们这里没有说不做十字路口,做环岛;而是说有一个环岛,已经非常拥堵,有什么办法解决。2、的确有时候,这样做可能通行能力会超过十字交叉口。
郭敏:环岛被做的会被堵死,就说明不宜去做环岛,还做环岛,加四个灯控,效率会高,这个是想不通的。如果做信号灯能够通,就说明是控制的问题,而非环岛的问题,马老师。
官阳:环岛接入车道多了的时候,没办法的办法,是用信号顺序关闭一层层的车道,有些像轮盘,逐一车道顺序放行。主要目的是减少冲突点,控制冲突频率。这类东西是在普适思路之下的具体措施,没那么神奇。我觉得脱离流量特征聊这些思路,真的没啥好说的,聊不清楚的。
马万经:您说这个,是不是要做环岛的事情,不是我这里讨论的。很多环岛也是在开始的时候用的不错,随着需求增加,才出现问题的。
郭敏:很堵,在你的假设条件下,是个伪命题。信号灯加上环岛,在国内,是纠正了秩序,并不会提高通行能力,相反,是降低了通行能力。
马万经:环岛的控制,和常规十字交叉口的控制,还是不一样的。
官阳:看来我们国家在intersection control上,是缺基本知识和技术共识的。
郭敏:你在一个假设大家不遵守秩序的情况下,去研究环岛加信号灯,恰恰是废除环岛的做法。
马万经:很多环岛也是在开始的时候用的不错,随着需求增加,才出现问题的。
郭敏:装作保留了环岛,却增加了更多的延误。是需求增加,还是秩序变乱,马老师?
马万经:能否增加或者减少延误,是要研究一下的。
陈倬:北京把环岛废了好多,没有任何论证,我铲过两个,接到的任务就是环岛改十字。
郭敏:我不能同意需求增加的说法,需求导致的拥堵,信号灯加上去只会添堵。
环岛加信号灯,其实表明了,设计者对秩序是不满的,加上信号灯来控制秩序,以此来接近环岛的实际通行能力。但,加信号灯,最多是接近,在通行能力上是不会增加,只会减少,改变的是交通控制的方法,理顺了行车秩序。
官阳:就是因为交通走廊的设计错误,环岛的单向接入车道数通常不能超过两条,否则堵定了,还是那句话,没流量特征,决定不了用什么形式交叉,所以介绍环岛设计时,应该先把流量需求和特征的前后变化介绍一下,才是科学的思路。
国内很多人介绍交叉口组织实施思路,都不提流量特征,不提LOS,没这些信息,这些形式是浪费更大还是提高了某种效率,无从判断,这很像现在时髦BRT,但是BRT上去了,社会出行时间总量是多了还是少了,没人测算。
袁博:@曲涛SmartCity |环岛加信号控制,梁老师一定要再提起杜邦环岛和托马斯环岛。
曲涛:@梁康之 |@袁博-华盛顿交通设计| @徐耀賜|我想群殴肯定会涉及甚至归结于著名的曼哈顿哥伦布环岛和华盛顿杜邦环岛的。
王园园:以前英国一个老牌交通仿真软件,例子就是环岛信号控制。我更偏向于要强调前提:1-尺度足够大(半径大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认为不是环岛了);2-环岛车道比较多,比如三根以上(我记得当年一个德国研究环岛的教授说环岛车道不要超过两根);3-行人和非机动车能不参与进来或者少参与进来。这是环岛信号控制的特殊性前提。
郭敏:有道理,园园。
Beginner 交通工程画图工:求老师科普下这两个著名的环岛?
曲涛:杜邦环岛好复杂啊,拆了红绿灯,就成一锅粥了。
王园园:很多搞城市规划设计的人经常容易脑子一热弄个环岛做地标。如果以五角场作为参考,而没搞清这个前提会出问题的。我几年前参与一个城市设计在苏州遇到过一个老先生很想做,在主干路上,我当时提反对意见,还好最终没做。
袁博:
曲涛:首都华盛顿不愧是法国规划师的手笔,这么多椭圆,这么多放射线道路,简直就是巴黎第二。
袁博:
官阳:杜邦环岛太特殊了,国内的环岛一般没这种需求,咱们随便拆迁,都是大直马路交叉,环岛像广场,全是车道。
曲涛:对了林肯纪念堂也是环岛呢
这么宽的路没有信号控制,为什么?往周围一看就知道了。
郭敏:解释下,袁总。
袁博:密路四通八达,降低了环岛的交通需求,就不需要信号控制了。
郭敏:哦,流量足够小。
赵勇:八卦阵。
曲涛:湖南某市五个环岛,各委办局各级领导争论不休,包括市长,我微笑着说,你想拆哪个我不反对,你们想保留哪个,我也赞成,不管咋样,我都能解决他们的堵车问题。
马万经:这个问题大家很感谢兴趣,统一回复一下。1、如同前面所说,我这里提的只是介绍一类研究,并非是要呼吁大家使用。卖中药不代表否认西药的作用,也没有说可以解决所有问题。2、关于环岛,同样我们也没有说必须建设环岛,只是环岛拥堵问题出来了,我们提供一种解决的方法。具体哪个环岛,要拆了还是要控制还是继续无控制运行还是本来就不该建设,那得看具体的问题和约束,不是一个报告和文章能解决的。3、这里提的是方法,该方法的适用性当然与需求有关系,但详细交通需求在具体交叉口该方法是不是实用的时候才考虑。就比如止痛片可以止痛,但研究止痛片的时候并不一定要考虑每一个人到底疼到什么程度,也并非所有的痛都能止或都得用;但我们案例中,是针对具体需求给出方案的;4、关于具体工作,环岛控制研究已经有相当历史。我这里的创新是把环岛车道功能划分和信号配时优化放在一起建立了模型。若这个有差错,欢迎指正。
袁博:@马万经-同济|同意。就这个问题本身来看,这个解决方案还是不错的。至于问题来源,那属于历史遗留,不是能短期局部解决的。
刘拥辉:马老师确实做了大量研究,讨论激烈促进达成更多共识,越辩越明。